消费主义与宗教伦理之于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思 ·韦伯

摘要

       马克思·韦伯在其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阐述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与新教伦理的关系,以此来解释他在前言中提到的“西方世界朝着具有普遍性意义及价值的方向发展的文化现象”的原因。[1]不过,我们并不能因此将资本主义发展的优劣与宗教伦理的存在与否划上等号。在当代,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依靠的是鼓励消费者进行消费的“消费文化”或“消费主义”,而这却与韦伯的新教伦理提倡的“禁欲”主义截然相反。本文着重讨论了资本主义精神背后一以贯之的理性特征,并将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宗教伦理本身剥离开,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韦伯的对于资本主义精神背后实质的论述。

关键词

资本主义精神、理性主义、新教伦理、当代

  • 资本主义精神的发端与宗教的关联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韦伯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在欧洲兴起,而不是非洲或是亚洲其他地区,其原因之一在于欧洲的某些宗教伦理——尤其是强调天职观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所要求的职业化很好地吻合了起来,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精神得以快速地在这些地区传播开来。韦伯在书中以虔敬派信仰流传地区的女工为例进行了说明:“以劳动为目的本身,以及符合资本主义所要求的以劳动为‘天职’的观念,在她们身上找到了最有利的土壤,而通过宗教教育的结果,战胜传统主义因袭章程的机会也最大”,[2]以职业为中心的伦理观在他们身上得到体现。[3]韦伯还将这些拥有新教伦理观的劳工和被其称为“传统主义心态”的传统劳工进行对比。他如此描述传统劳工的工作心理:“人们并非‘天生’就想要赚的越多越好,而是想单纯地过活,……只要转到足以应付这样的生活就好。”[4] 在这里,传统劳工并不会去争取更高的赚钱机会,而是止步于传统的收入水平——这和资本主义精神中的“营利”至上相违背。

由此,资本主义精神和新教伦理的关系便显现出来: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得益于新教伦理中蕴含的对“职业观”的要求,以及不断营利以累积资本并继续营利的理性动力。后两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而传统劳工由于没有新教伦理的束缚,因此无法帮助推动资本运转,也就无法帮助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

  • 资本主义精神背后的理性特征

韦伯已经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发端来源于新教伦理观中对于职业意识的强调,他在后文还强调了属于资本主义精神特征的理性经营与理性劳动,在论及资本主义精神一词时,他用其来指摄那种“以我们在富兰克林之例上所见到的,将工作奉为天职有系统且理性地追求合法利得的心态”。[5]事实上,这种理性特质是资本主义一以贯之的特性,如果没有理性人的存在,资本主义就会失去其所依靠的基石:因为一切资本主义活动都依靠理性决策,而理性决策需要由理性消费者和理性生产者所决定。我们会发现,理性特征是比新教伦理观更为重要的条件,对于资本主义精神来说,其能够向外传播也正是得益于理性受众的原因。即使是在没有新教徒活动的地区,资本主义精神仍然可以以某种形式传播,就是因为这些地区的民众对于盈亏有基本的认识,也就是存在理性。

资本主义精神背后的理性特征相当重要,它使得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脉络更为明晰,并为20世纪之后资本主义精神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注解。

  • 资本主义精神和宗教伦理的剥离

资本主义继续发展,到了20世纪,随着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已经向全球扩张,成为世界性的一种意识形态了。由于其开始覆盖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资本主义精神最初和新教伦理观的紧密联系渐渐淡化,并开始和各地原有的文化和价值观相融合。

很明显,作为地方性特征的新教伦理观,在全球化市场中并无法占据推动性地位。而没有了宗教价值观作为支撑,资本主义精神如何继续运转下去?在这里,有两点因素至关重要:其一是前一部分所谈到的理性特征,其二是由19世纪中期渐渐兴起的消费主义文化。消费主义文化作为资本主义诞生之后所出现的新型意识形态,为了维持资本主义中生产-消费循环而鼓励消费者进行消费。当代资本主义正常运转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推动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从而带动生产,并由此提高劳工薪酬,进而继续带动消费。事实上,这样的正向循环模式正是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的原因,而这也是我们当前社会所面临的现实状况。而在这一因素中,只有当消费者拥有理性特征时,消费主义才能成立,因此理性特征依旧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因素。

而在韦伯的论述中,新教伦理很重要的一环是压制个人的欲望,“他们的生活样式往往具有某种像是前引富兰克林的‘训示’所清楚彰显的禁欲色彩”。[6]为什么这里的描述和当代盛行的消费主义观念如此背道而驰?事实上两者并不构成矛盾,因为两者的前提条件并不相同:消费主义讲求理性人在生活中对商品的欲求,这让资本主义能够加大生产从而提高工资。[7]也正因此在这一环境下的个人欲望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力量;而韦伯论述的环境下,由于没有促使人消费的消费主义,“遵从个人欲望”在这里变成了减少工作,小富即安的概念,而这是违背资本主义精神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韦伯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象征资本主义精神的行为会有如此南辕北辙之状况的缘由。

  • 小结:经济学家的胜利

马克思·韦伯在一战结束不久就去世了,他没有看见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时代,当然更不会料想到资本主义今天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宗教的伦理观,亦或是新时代消费主义的盛行,其最终结果都是推动了理性人工作、营利,以维持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新教伦理并不能被看做是资本主义精神的源泉,而只是当时的时代最能够推动理性人进行生产和营利的媒介。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一媒介也随之变化,演变到今天便是消费主义。无论是哪种因素,他们都在扮演经济学家们生产消费模型中推动力的角色——一个直接推动生产,而另一个通过推动消费间接推动生产。经济学家们眼中的资本主义“精神”,就是一个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环境变量,这样的理解就会明晰许多。


[1]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1

[2]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38

[3] 江莹,试析资本主义精神及自我否定, 安徽大学学报, 2003年9月 第27卷第5期

[4]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35

[5]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39-40

[6]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44

[7] Phillip Anthony O’Hara.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ume 1 : A-K. Taylor & Francis Group. 1999: 437– [31 December 2012]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